认真做好一件事,举一反三、甚至反十、反一百、反一万……其实并不慢。 毛里毛躁地做事,做十件事不如精心做好一件事。 比方说,我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,中间研究了一下某个技术点,然后顺带把下一个产品的技术方案也完成了。这就是举一反三。 前期过于追求速度,稀里糊涂地绕过一些本质性的问题,结果越往后,遇到的问题越多。这是不对的。前期要扎实地打下基础,掌握核心技术,后面才能越走越容易...
不断转换人生方向,意味着之前打下的基础和花费数年的时间并没有转化为成果、没有赚到钱。 更快的成功之路应该是选定一个大方向,长期积累,不轻易转向,这样前面的付出才没有白费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高度,才能不断降低成本,提高长期回报率。 不断转换人生方向,其实就好比一家企业从不盈利、不断重新投入研发,不断投入宝贵的时间成本。假如一个人十年换三个方向 ,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三个领域投入生命进行研发。十...
很多人把一个模式、一个水准重复二三十年,到了老了的时候,就会有年轻人问“大爷,你做了多少年了呀?”,他们就会回答“做了30多年了”,好像很厉害的样子。做了30多年还是一个样子,没有实质性进步,有什么好说的? 做事情应该不断提质,去年是60分的水准,今年应该是70分的水准,不断提高做事的水平,不断创新,这样才会进步。...
常规方法在创业中基本无效,无法打动用户,无法赢得竞争。大公司要守正出奇,而小公司要更多地出奇制胜,尤其是在产品创新和营销上。 见过很多小创业者,产品的idea平淡无奇,产品也普普通通,产品的宣传物料也很普通,一切都很普通,这样真的会成功吗?...
年轻的时候,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浅,你会觉得这也可以做,那也可以做,但事实上每个行业早就有一堆专家了,很多人都干了几十年了,甚至两代人了,你怎么跟他们比?你随便干几个月就能砸掉他们的饭碗?你想到的方法,他们干了几十年没想到? 在真实社会中,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水平的人会一起竞争,年轻人和行业专家都在行业里,但是专家干的事情,你干不了,所以你只能干初级的工作。如果想要超越专家,成为行业顶流,就要专注于提高...
很多事情,比方说学习核心知识、做产品、做营销内容,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成本,就减少投入。因为,半瓶子的知识早晚会吃亏,平庸的东西毫无价值。 一个味道一般的包子、馒头还可以充饥,但是一篇水文真的毫无价值,流量也几乎没有,不好看的衣服打折都没人要,很多东西必须做到最好,一般般就没有活路。 有些事情起初需要不计代价地去做好,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,成为高手之后,再去控制成本、优化流程。 这就像大学生学习专...
在积累阶段,自己经年累月一步一步稳步前行的时候,除了自己,周围其他人看着都着急,可是谁可以绕过这个过程呢?难道要一次次的急功近利,望山跑死马,最后搞得倾家荡产,输掉一切吗? 看看那些五六十岁的人,一辈子折折腾腾干出来什么?还有那些做出成绩来的人,有多少最后得到善终呢?真正的长期主义,就是基于整个人生来考虑,既要考虑赚钱,又要考虑花钱,既要考虑展翅高飞,也要考虑平稳落地,因为早晚是要落地的。 人生是...
段永平说的“做对的事情,并把事情做对”,不就是做社会需要的东西,并且把它做好吗? 可人的主观性决定了绝大部分人总是做自己想当然正确的事情,而非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,人在本能上优先满足自己,而非他人。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,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很复杂,而且经过很多聪明人的包装,导致很多人难以看清本质,甚至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搞不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,比如创造价值、诚信,一辈子都在瞎搞,...
人生的两种不成熟: ①. 对外,不了解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,这会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,走错路、入错行; ②. 对内,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这会导致好高骛远、志大才疏,或者过于胆小、错失良机; 解决这两点,三分靠读书和学习,七分靠勇敢试错。当今世界,信息泛滥,知而不行者甚众,然知行合一者甚少。...
如果从财富和权利的角度来讲,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注定平庸,因为不能人人都当大官、做大老板,这是无法改变的。但这不代表普通人就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,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。 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,普通人都要勤勤恳恳努力,等待大机会来临,或者自己用尽一切方法去创造机会,比如要从小学读到大学,读很多年书,为了一个目标做很多准备。 在这些难熬的时间里,普通人应该能安于做好每一件小事,打扫房间,让自己更舒适,多学...